||
回归本源,“夜郎竹王故里”定位
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蒙正苗族不信神,敬奉祖宗竹王,说夜郎竹王是苗族的老祖宗;竹王偶像成了维系着一个家庭的人身依附。生需要得到竹王的庇护,死去为得到祖宗竹王的承认;因此,男性成人都要举行仪式供竹王,死时用供的竹片陪葬,有了竹片为证,到阴间祖宗才承认。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着竹王偶像。
一、镇宁竹王文化列市、县文化产业规划
二、镇宁有古遗址遗物
蒙正苗族古老古代就居住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本寨镇、革利乡一带并有古遗址遗物。古遗址遗物主要在江龙镇有竹王城、竹王坟、活人坟墓群古遗址;本寨镇有远古石刻伏羲女娲社稷坛:革利乡有竹王城石刻设计图。
江龙镇一碗井关口处古代建有竹王祠,解放前每年清明节前后十里八乡的蒙正苗族都自发地前来祭供自己的祖先竹王。因此,清代举人余上泗(镇宁人)在《蛮峒竹枝词》里描述苗族地区“祭拜竹王”活动的盛况:“几重岭树夹蛮庄,妇女逢春不肯藏;闻道全村花鼓闹,背儿看赛竹三郎”。
“文化大革命”被毁坏,后修路拆掉,只剩下点墙脚遗址。虽然竹王祠只剩了一点墙脚遗址,但在当地蒙正苗族中仍认为这里是祖宗竹王的魂还在,随时都有人到竹王祠遗址来烧香祀祖。
三、镇宁竹王文化列省级非遗保护
蒙正苗族用竹来束成祖宗竹王偶像供奉已传承了两千多年,但是民间为对祖宗竹王的尊崇的民俗。竹王崇拜,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无人问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
2007年,镇宁蒙正苗族竹王崇拜,黔府发(2007)16号公布作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
2011年安顺市人民政府公布被评为安顺市八大民俗之一;
2006年夜郎竹王画像问世,著作权、商标权已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全国唯一的竹王节在镇宁江龙镇猫猫冲竹王文化活动场已成功的举办了14届。
四、关于竹王史书志书有记载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兒,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关于竹王先后在《华阳国志》卷四 南中志、《水经注》、《文献通考·四裔考》、贵州通志·前事志 卷二、《安顺府志》纪年. 牂柯夜郎二国本末、《镇宁县志》前事志等史志有同样的记载。
五、“夜郎竹王故里”的提出
关于镇宁夜郎竹王文化的定位,从2004年以来,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先后召开了专家、学者座谈、研讨会共8次,对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保护开发名称定位广泛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17年的探讨。有提“竹王之都”,“中国夜郎竹王城”等等,但定位都不准确。
2021年7月31日安顺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封基铖,设计院规划科设计师杨宇凡,镇宁自治县住建局村管站长曾宪民等到江龙镇调研竹王文化。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副会长朱永斌接待并座谈。
经参会专家学者认真查阅核对史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镇宁县志》等关于竹王等历史文化的记载,一致认为竹王文化主题定位应为“夜郎竹王故里”。
六、三县(区)蒙正族人赞同
因近不宜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会会长杨文金与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族人代表联系,先后征求了族人杨立群、吴永贵、吴德高、杨兴华(安)、熊国华、朱永斌、杨光亮、杨兴洪、杨德荣、杨兴发、熊文金、熊文斌、杨德和、杨 琦、杨兴华、朱明权、杨兴海、王正明、王正学、杨永荣、罗元江、朱天祥、朱天云、杨洪顺、朱正文、朱庭昌、朱 洪、杨秀军、杨正兴、杨秀洪、杨秀华、杨秀辉、朱天学、杨兴伦、朱启伦、杨兴文、朱德富、杨兴顺、杨兴富、杨正学、陈永华、朱洪顺、杨顺雄、周志明、杨德亮、杨明军、朱天义、王兴国 张国玉;王成学、罗兴有、杨国忠、杨怀华、王玉雨、欧兴权、杨 斌、朱进昌、杨恩华、杨 涛、王德忠、 杨国庆 朱兴学、蔡发富、王正邦、熊明达、吴德寿、王德学、朱仁昌、王玉辉、杨国旗、杨天志、杨贵显、杨德学 杨国志:杨明章、杨德军等80余人代表意见:一致赞同“夜郎竹王故里”定位确切。
摄像:杨秀
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
2021年12月114日
GMT+8, 2022-5-27 15:12 , Processed in 0.1563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8-2021 E_mail:821740355@qq.com